沈阳化工大学教授风采

作者: 时间:2017-12-15 点击数:

白炜,1958年生,山东博兴人,现任沈阳化工大学党委书记,天津大学管理学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辽宁省优秀专家。辽宁省政协委员,辽宁省政协文化与文史资料委员会副主任,沈阳市人大代表。国家科技专家库专家,教育部长江学者评审专家,辽宁省人民政府哲学与社会科学政府奖评审委员,辽宁省哲学与社会科学高级职称评审委员。

1982年毕业于辽宁大学中文系,先后担任辽宁大学团委书记,共青团辽宁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康平县委常委、副书记,辽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院长,辽宁商务学院党委书记,沈阳音乐学院党委书记,2011年起任沈阳化工大学党委书记。

主要研究方向为管理优化与决策、管理理论和方法创新及应用、组织发展战略、县域经济发展战略、创新管理等。研究特色为着力于运用基本理论挖掘管理现象背后的深层次管理规律,并着眼于实际管理问题的解决。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等课题20余项,发表论文60余篇,出版专著6部。

李志义,二级教授,化工过程机械、流体机械及工程、能源化工及高等教育学等学科博士生导师,国家教学名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现任校长、党委副书记,兼任教育部学科发展与专业设置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校际合作研究分会副理事长以及工程教育专业委员会、创新创业教育分会、素质教育分会常务理事,全国机械学科教指委副主任委员,全国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教指委主任委员等。

李志义教授致力于超临界流体过程、超高压生物处理和高等教育学领域的研究,曾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和二等奖各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5项。开发的化工装备安全泄放技术与装置,已实现产业化并得到了广泛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发表研究论文近300篇,获国家专利10余项,出版教材与专著8部。

吴剑华,1951年生,二级教授,天津大学化工学院博士生导师。先后任沈阳化工学院副院长、院长、党委书记,沈阳化工大学党委书记。现任沈阳化工大学化工过程强化技术研究所所长。辽宁省高校“化学工程与工艺”学科的学科带头人,被评为“辽宁省优秀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全国模范教师”。先后被授予“化工部首批跨世纪拔尖科技人才”、“全国化工战线优秀科技工作者”、“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首批百人层次人才、“辽宁省优秀科技工作者”、“辽宁省产学研先进工作者”、“辽宁省领军人才”、“沈阳市优秀专家”、“辽宁省优秀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贡献政府津贴。

致力于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先后主持完成了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项目等多项国家和辽宁省下达的攻关项目、产学研合作项目及难题招标项目。

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国防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发明奖一等奖1项,辽宁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4项,中国石化协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辽宁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累计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被三大检索收录8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17项。

李文秀,工学博士,二级教授,沈阳化工大学党委副书记,天津大学、东北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辽宁省优秀专家,辽宁特聘教授,辽宁省教学名师,校学科带头人。教育部高等学校化工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化工高等教育协会常务理事,辽宁省化工分离技术重点实验室负责人,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人才,辽宁省普通高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专业带头人和省级教学团队带头人。

多年从事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的教学及科研工作。获辽宁省教学成果奖一、二等奖多项。积极开展科学研究,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辽宁省及沈阳市科研项目、企业委托的科研课题多项。在《Ind. Eng.Chem. Res.》、《J. Chem.Eng.Data》、《化工学报》等学术期刊发表科研论文80余篇,申请及获授权专利10余项。其研究成果获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一等奖。

主要研究方向:1)石油化工精细分离技术;2)高效分离剂的设计及合成;3)化工产品中微量杂质的深度脱除;4)特殊精馏过程的研究。

袁德成,工学博士,二级教授,硕士生导师,东北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沈阳化工大学副校长,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获辽宁省优秀专家,沈阳市优秀教师等荣誉,现任省政协十一届委员会委员。

省重点学科“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带头人、省重点实验室负责人。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863计划先进制造领域重点项目等国家级及省市级科研项目10余项。发表学术研究论文120余篇。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获沈阳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主编出版《现代控制理论》、《自动控制原理》、《过程控制工程》(机械工业出版社)等高校教材、合著《基于网络QoS的控制系统分析与综合》。主讲的“自动控制原理”为辽宁省精品课。兼任中国自动化学会过程控制专委会委员、辽宁省人工智能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化工学会化工自动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化工学会信息技术应用专业委员会委员、沈阳市仪器仪表学会副理事长等学术职位。

汪滢,1966年生,工学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2008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所,获机械电子工程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IC集成电路设计和智能信息处理。主讲本科生信号与系统、高频电子和通信电路、IC集成电路设计、通信工程课程和研究生现代信号处理等。近年来,围绕IC集成电路设计和智能信息处理两个研究方向,发表学术论文15篇,申报专利2项,主持负责科研项目3项,进款110多万,参与完成物联网、云计算平台项目8项,累计进款80余万。2009年获得辽宁省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2011年和2012年分别获得辽宁省教育软件大赛高等教育组一等奖和三等奖,2013年获得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三等奖。2010年-2015年多次获得大学生科技竞赛省级优秀指导教师。

张义民,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机械工程学科)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机械学科评审组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共沈阳市委、沈阳市人民政府第三届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CJME编委,《机械设计与制造》主编,《振动、测试与诊断》副主编,《机械工程学报》、《振动工程学报》、《中国机械工程》、《工程设计学报》等期刊杂志编委会编委等职,兼任多所大学的兼职教授。现任学校副校长。

主要从事机械动态设计、机械可靠性设计、转子动力学、车辆振动噪声与控制、机床动力学与可靠性设计等方面的研究。独立或第一作者撰写专著和教材10部。主持和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高铁联合基金重点支持项目、863目标导向类项目、973课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科技重大专项课题、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等省部以上的科研项目30多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辽宁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辽宁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通用汽车中国高校汽车领域创新人才奖一等奖1项、省级科技进步奖励10余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结题项目2项。

张立新,教授,1966年11月出生。1987年本科毕业于兰州大学化学系,1993年硕士毕业于沈阳化工研究院,2004年博士毕业于英国利兹大学。

1987年至2000年在沈阳化工研究院工作。2013年至2015年在中化集团沈阳化工研究院任副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2016年5月任沈阳化工大学校长特别助理,沈阳化工大学功能分子研究所所长,沈阳化工大学“腾飞学者”学科带头人。

长期从事有机和新药合成,在新农药领域主持发明了烯肟菌酯(SYP-Z071),啶菌噁唑(SYP-Z048)和烯肟菌胺(SYP-1620)。在医药研发领域主持发明了akt激酶抑制剂抗肿瘤候选药物ALM301。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中国石化协会技术发明一等奖3项,辽宁省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辽宁省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知识产权局优秀专利奖3项。

贾永锋,1964年3月出生,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学部专家评审组成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1986年在辽宁石油化工大学获学士学位;1989在鞍山热能研究院获硕士学位;2000年在英国纽卡斯尔大学获博士学位;2000至2005年在加拿大麦基尔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05年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2005至2016年,历任中科院沈阳生态所研究员、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主任;2016年5月受聘沈阳化工大学“腾飞学者”学科带头人、环境保护研究所所长、校长特聘助理。

主要研究领域包括:(1)重金属地球化学过程与污染控制(2)环境功能材料的制备及应用。曾先后主持基金委杰青、重点项目等十余项。在J.Phys.Chem.B, Langmuir, ES&T, GCA等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60余篇,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6项

高恩军,1962年生,理学博士,药学博士后,辽宁特聘教授,二级教授,化学工程学院院长,辽宁省无机分子基化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兼职博士生导师,东北师范大学兼职教授。沈阳市政协常委,九三学社沈阳市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人选,辽宁省首届高校十佳青年教师,辽宁省高等学校优秀人才。国际学术刊物《Recent Patents on Anti-Cancer Drug Discovery》(IF= 4.295)编委,《当代化工》编委、《中华医药杂志》专家委员会常务编委。主要从事配位化学、晶体分子工程、无机材料化学、生物无机与无机药物化学领域的研究工作。主持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及企业合作项目20余项,发表SCI论文120余篇,论文他人引用700余次。成果“金属-配体构筑的晶体分子结构多样性及其在药学领域中的应用”获辽宁省科学技术二等奖,另有两项成果获辽宁省科学技术三等奖。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3项,2项技术在企业得到应用,经济效益可观。

刘云义,1960年3月生,中共党员,工学博士,教授职称。1984年7月、1989年6月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化学工程专业,获学士、硕士学位;1995年6月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学工程专业,获博士学位;1998年9月至2000年8月,在日本群马大学生物化学工学科从事高访学者研究。2001年入选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晋升教授职称。省“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专业带头人,省“化工与制药类教指委”副主任委员。先后任沈阳化工学院化学工程教研室主任、化学工程系副主任、主任,沈阳化工大学化学工程学院院长、化工设计研究院院长;现任分析测试中心主任。

讲授“化工原理”、“化工传递过程”、“化工专业英语”、“化工传递过程原理”等本科生、研究生课程。参入编写出版《传递原理》、《传递原理教与学参考》教材2部。辽宁省“化工原理”精品课程建设负责人,获省教学成果二等奖。主要从事能源与环境化工技术方向的研究工作,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CO2对石灰石脱硫剂的活化作用机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典型煤炭转化过程低阶煤综合利用关键技术与示范工程”、辽宁省高等学校创新团队“能源与环境化工技术”等项目课题的研究,研究结果取得企业应用。

王国胜,男,1965年生,博士,教授,沈阳化工大学硕士生导师,现任沈阳化工大学图书馆馆长,东北大学博士生副导师。辽宁特聘教授,辽宁省“百人层次”人才,辽宁省教学名师。中国无机盐工业协会硼化物专委,辽宁省非金属矿工业协会常务副秘书长兼膨润土分会秘书长,辽宁省机械工程学会工业炉分会常务理事,国家节能中心专家。先后任沈阳化工大学化学工程学院教学秘书、副院长、总支书记、院长。

主讲«化工原理»、«传递过程原理»课程。主持完成辽宁省教学改革项目5项,发表教学研究论文6篇,获辽宁省教学成果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两项。

研究领域包括纳米材料、功能材料、催化剂制备与催化技术、药物合成等。主持或者参与完成国家、省市以及企业科研课题32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0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9项,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SCI、EI等收录18篇,出版著作1部,获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一等奖两项。

张志刚,1968年生,博士,教授。现任沈阳化工大学化学工程学院副院长,辽宁省化工分离技术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教授本科生课程“化工原理”和研究生课程“最优化方法”。一直从事化工领域传质与分离技术的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并主要参加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内的国家及省市级科研项目近20项,研究成果在 “Separation and Purification Technology”、“Journal of Chemical & Engineering Data” “Fluid Phase Equilibria”、“Industrial & Engineering Chemistry Research”以及“化工学报”等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近100篇,其中近3年作为第1作者和通讯作者发表JCR 2区SCI论文10余篇,发明专利近10项。近5年指导的研究生中有7名获得研究生国家奖学金。

于三三,1971年生,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沈阳化工大学教务处书记。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千人层次”人才,辽宁省高等学校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

任教二十二年,先后主讲《石油炼制工程》、《化工热力学》、《化工分离》和《化学反应工程》等课程,获多项辽宁省教学成果奖,2010年获沈阳化工大学优秀教师称号。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催化新材料的合成、低碳烃催化氧化研究、超临界流体应用技术、天然资源的活性组分的分离与利用。主持多项省级课题、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文章主要发表在Ind Eng Chem Res、Chem Eng Technol、J Mater Sci、RSC Advances、J Mater Res等期刊,授权发明专利20项。

申延明,1968年生,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辽宁省教学名师,化学工程学院副院长。

主讲化工专业基础课《化学反应工程》,作为主要完成人曾获得辽宁省教学成果一、二、三等奖各一项,辽宁省精品课及辽宁省精品资源共享课《化学反应工程》负责人,辽宁省研究生精品课《化学反应工程分析》负责人。

主要从事催化剂的制备及应用方向的研究,主持省、市及企业科研课题10余项,作为主要完成人曾获得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三等奖各一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或EI收录论文23篇,获得授权发明专利8项。

龙小柱,生于1965年生,博士,教授。现任本校创新创业学院副院长,化工学院研究生导师,学术委员会副主席等。研究方向有石油加工、精细化学品、油品添加剂等。

主讲课程有化工热力学,石油炼制工程,石油产品及其添加剂等。参与编写《化工热力学》与《实用科技信息检索》。发表文章5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11项。科研项目13项。获省教育厅科研成果奖,优秀出版物二等奖,省教学成果三等奖,先进工作者,先进教师,化大人物,先进个人等奖项。

丁茯,1974年生,博士,教授,研究生导师,校分析测试中心副主任,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千人层次,辽宁省分析测试协会理事,辽宁省侨青会委员,高校分析测试研究会会员。2004年11月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获硕士学位;2009年9月比利时根特大学获博士学位,毕业后一直在沈阳化工大学任教。主讲催化剂工程导论,专业外语等课程。从事石油化工催化剂开发与应用、均相催化剂开发合成、金属有机配合物及相关领域研究。在配体选择、金属和配体间的相互作用、配合物合成、波谱解析、催化机理理论等方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在国内外权威杂志 Curr. Org. Synth.,Crystal Growth & Design等发表论文40多篇,均为SCI收录。作为主持人,先后承担国家自然基金、教育部留学归国人员基金、辽宁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辽宁省博士启动项目等项目9项,横向课题3项,科研进款额近五年达233万。

张丽,1975年生,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化学工程学院林产化工教研室主任,沈阳化工大学优秀共产党员。

主要讲授反应工程、分离过程、化工工艺学、化工设计等课程。译《石油化工产品生产工艺手册》一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主持完成省科技厅博士科研启动项目和省教育厅优秀人才计划项目,与蓝星(北京)化工机械有限公司合作项目1项。参与科研项目8项。以第一作者发表SCI或EI收录论文论文10余篇,获中国氯碱工业协会会议论文一等奖一项,指导的研究生为第一作者发表论文2篇,其中EI收录1篇、中文核心1篇;其他合作者论文4篇。指导大学生创新及化工设计大赛、被评为优秀指导教师。担任班主任,被评为优秀班主任

肖林久,1958年生,工学博士,二级教授,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辽宁省优秀专家,辽宁省高校优秀人才,沈阳市劳动模范,辽宁稀土化学及应用重点实验室主任,沈阳化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东北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辽宁省政协委员,民盟辽宁省委常委、科技委员会主任,民盟沈阳市委副主委等。

主要讲授《物理化学》、《催化原理》等课程。主要研究精细化工、催化剂稀土发光材料方向。作为课题负责人承担或完成省攻关项目、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教育厅高校优秀人才项目、沈阳市创新基金项目和横向合作等各类科技项目十余项。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及中国石油及化学工业协会辽宁省和沈阳市多项科技进步奖,获授权发明专利12项,被SCI、EI收录论文70余篇。

阎峰,1965年生,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应用化学学院院长、精细化学品研究所负责人。2012年沈阳化工大学优秀党务工作者,2015年沈阳化工大学硕士论文优秀指导老师。

主要研究精细化学品合成与应用方向。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完成辽宁省科技厅项目1项。教育厅高等学校科研项目2项,完成企业委托的研究开发项6项;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国内外核心以上期刊和国际会议论文集上发表研究论文40余篇(被三大检索收录5篇,获得沈阳市优秀科技论文二等奖1项);参编“精细化工产品的合成及应用”、“石油和化学工业知识便览”等著作4部;主持的“精细化学品及中间体开发与应用”方向被学校确立为重要学科研究方向;作为主要参加人申报成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完成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沈阳市科技计划项目1项、完成辽宁省教育厅高校科研项目及企业委托横向科研开发课题多项。

孙亚光,1972年生,工学博士,教授,辽宁特聘教授,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层次人才,沈阳高校优秀研究生导师,第五届中国侨界(创新人才),辽宁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现任沈阳化工大学学科发展规划处处长。主讲《无机化学》和《超分子化学》等课程。主要研究方向为功能配合物,侧重于稀土、贵金属等配合物的结构及催化和发光性能。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辽宁省科研基金等多项。近年来发表SCI论文80多篇,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6项,辽宁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担任《精细化工》杂志编委。

陈永杰,1963年生,工学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东北大学兼职博士研究生副导师,辽宁省“稀土化学及应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校级“新型表面活性剂”研究室主任。

主要研究稀土发光材料、精细化工反应技术方向。主持辽宁省、沈阳市科技计划共5项,横向计划2项。 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50余篇,被SCI、EI收录20余篇。

姚淑华,1967年生,博士,教授。沈阳化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先后获得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沈阳化工大学先进个人,沈阳化工大学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优秀指导教师,沈阳化工学院指导学生创新研究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

主要研究环境功能材料制备及应用、光催化材料制备及应用方向。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子课题、宁省自然科学基金、“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等项目。负责人完成横向课题项目1项。项目论文曾分获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二、三等奖。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一项。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SCI收录论文17篇,EI收录论文2篇。其中在国际期刊颗粒学报发表的论文2014年获第二届麦克-颗粒学报国际优秀论文奖。

封禄田,1961年生,博士,教授。沈阳化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民盟沈阳化工大学委员会科技委员,应用化学教研室主任。荣誉辽宁省大学生课外科技竞赛优秀指导老师、沈阳市民盟优秀盟务工作者、沈阳化工大学优秀教师、沈阳化工大学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优秀指导老师等荣誉称号。

主要研究精细化学品制备、功能性聚合物合成方向。以第一完成人身份主持辽宁省教育厅项目1项。以第二完成人身份完成辽宁省教育厅项目1项。主持横向项目3项。发表核心论文10余篇。发明授权专利8项。

高嵩,1963年生,博士,教授。沈阳化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分析化学教研室主任,辽宁省ISO质量认证专家和沈阳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培训教师。

主要研究电化学方向。承担和参与4项纵向和横向课题,作为主持人承担了2项横向课题。作为主编编写了2本实验教学用书,分别由化学工业出版社和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近些年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其中被三大检索收录的文章6篇。

孔祥文,1962年生,博士,教授,沈阳化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有机合成研究所所长。第十二届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名师。

主要研究有机合成。主持国家、省市科研项目多项。出版著作1部,主编教材2部。其中《有机化学》和《有机化学实验》于2012年分别获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优秀出版物奖(教材奖)一等奖2项;2014年入选 “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2013年获辽宁省教科“十二五”规划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2009年获中国高教学会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参编的《基础化学》教材于2007年获第八届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优秀出版物奖(教材奖)一等奖和入选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发表论文30余篇,被三大搜索收录8篇。,获得授权专利8项。

王传胜,1957年生,博士,教授,沈阳化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沈阳化工大学教学课程名师。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评议专家,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同行评议专家,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同行评议专家。

主要研究配位化合物、小分子有机凝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外国专家局项目2项。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1项。辽宁特聘教授项目1项。辽宁省百千万人才项目1项及其它项目6项获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三等奖一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10余篇被SCI收录。获得辽宁省第十届教育软件大赛三等奖,辽宁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优秀指导教师,沈阳化工大学指导学生创新研究优秀教师奖。主编教材6部。

滕雅娣,1965年生,博士,教授,沈阳化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

主要研究材料化学—有机硅材料。发表论文核心论文30余篇,其中被SCI、EI收录12篇。发明授权专利8项。科研产品已销售至中国科学院某研究所用于军工产品制备。

王雅静,1963年生,博士,教授,沈阳化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物理化学、功能材料。发表了关于超微粒薄膜制备及性能、界面电子转移、固体超强酸催化酯化反应、氧化铝生产脱硅工艺中基础理论、稀土上转换发光材料等方面科研论文近30余篇(Ei收录多篇)。发明授权专利3项,教学论文5篇。组织编写物理化学实验教材,校教改项目3项。参与东北大学的国家科技部973项目的工作,主持及参与省科研项目5项。

姜新东,1976年生,广岛大学(日本)理学博士,教授,沈阳化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

主讲课程:主讲有机化学本科生、留学生等课程

研究方向:荧光染料、荧光材料

科研成果:发表SCI论文30余篇。

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5项科研项目。

金志浩,1964年生,工学博士,二级教授。沈阳化工大学教务处长。过程装备设计研究所所长。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名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辽宁省高等学校机械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辽宁省高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建设项目负责人,辽宁省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项目负责人,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省级教学团队负责人,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专业带头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千人层次人才,获得辽宁省团省委共青团良师益友称号。2015年荣获宝钢优秀教师奖。

主要研究过程装备结构完整性评价、特种设备强度及稳定性研究、过程装备故障诊断及安全技术、传热过程强化技术,承担多项重大课题。担任辽宁省振动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全国钢结构学会计算机辅助设计专业委员会委员、沈阳市压力管道安全技术协会理事、沈阳市科技计划管理咨询专家、辽宁省压力容器学会理事、中国能源学会理事、沈阳市压力容器学会理事、辽宁省压力容器学会理事、辽宁省特种设备安全技术学会压力容器鉴定评审专家组组长。

张建伟,1964年生,教授,工学博士,辽宁特聘教授,天津大学合作博士生导师。现担任学校科研处处长。辽宁省优秀教师,辽宁省教学名师,辽宁省普通高校专业带头人。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科技计划项目,在国内外著名杂志《CHEM.ENG.& TECH.》、《化工学报》、《机械工程学报》等杂志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被SCI/EI收录30余篇。获辽宁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获辽宁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获得辽宁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主编和编写科技专著10余部。获得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沈阳市优秀专家、辽宁省优秀科技工作者等称号。所指导硕士研究生论文获得辽宁省百篇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龚斌,1973年生,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院长,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千人层次入选者,获辽宁省青年科技奖十大英才、辽宁省优秀班主任、辽宁省普通高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等称号,校学科带头人。

主讲《过程设备设计》、《测试技术》等课程,获辽宁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主要研究方向为化工过程强化。主持教育部科学技术重点项目等省部级科研项目5项,与众多企业合作主持完成横向项目9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中国石化协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发明奖一等奖1项,辽宁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3项,中国机械工程协会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被三大检索收录10篇。

吴敬东,1963年生,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讲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工程力学、复合材料力学与结构设计,弹性力学等课程。

主要从事非线性振动与应用、机械设备故障诊断与控制、工程结构强度分析等研究。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主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主持沈阳市科技局种子基金项目1项,完成横向科研项目5余项,发表科研论文四十余篇。

包日东,1967年生,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油气储运教研室主任、辽宁省振动工程协会理事。

主讲化工设备优化设计、输油管道设计与管理、输气管道设计与管理、油气集输、管道瞬变流动分析、工程流体力学等课程,研究领域为输流管道流固耦合动力学、油气管道输送工程、化工设备安全技术。获得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二等和三等奖多项。主编教材3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辽宁省教育厅科研项目1项,参与国家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部级项目多项。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其中SCI/EI收录30多篇。

金丹,1976年生,博士,教授,研究生指导教师。2006年获得辽宁省教育厅普通高等学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称号,辽宁省第八批“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人选。现为辽宁省压力容器协会会员,辽宁省教育厅高等学校创新团队骨干成员,国际损伤力学杂志审稿人,曾任国际多轴疲劳会议分会场主席。

主讲过程装备制造技术、过程机器及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英语等课程。主编教材1部,参编教材1部。主要研究金属材料的疲劳与断裂及高效节能化工设备开发,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辽宁省高等学校创新团队项目1项,辽宁省教育厅一般项目3项。获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获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1项。发表论文40多篇。

王宗勇,1973年生,博士,教授,过控教研室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人选,辽宁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

主讲过程设备设计、过控专业英语等课程。主要研究方向为化工过程强化技术及装备、流体动力学。主持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子课题1项,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辽宁省“百千万”人才资助项目1项,辽宁省教育厅基础研究项目3项,企业技术研发项目4项,有4项科研成果实现工业化应用,参与国家及省部级项目10余项,横向项目2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石油与化学工业联合会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近年来以第一作者发表核心论文30余篇,以第一发明人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6项。

方庆红,1962年生,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工学博士,三级教授。现任中国化工学会橡胶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橡胶工业协会杜仲综合利用委员会副理事长,杜仲产业创新联盟技术经济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委员,辽宁省包装联合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辽宁省力学学会常务理事。《功能材料》、《特种橡胶制品》、《合成橡胶工业》、《橡胶工业》、《世界橡胶工业》、《弹性体》等杂志编委。主持省级教改项目4项,辽宁省教学成果三等奖1项,主持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省、市与企业项目19项,获得辽宁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中国石化协会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获授权发明专利14项,发表论文120余篇。

先后被授予“辽宁省高等学校优秀共产党员”、沈阳市“百佳”科技创新能手荣誉称号。2008年入选辽宁省高等学校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9年获沈阳市“五一劳动奖章”。2010年被评为沈阳市优秀科技工作者。2012年被评为辽宁省优秀科技工作者和获辽宁省优秀教师荣誉称号。2014年被评为“沈阳市劳动模范”。

赵立群 1963年生,工学博士,三级教授,辽宁省教学名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省级优秀教学团队负责人,省级视频公开课负责人。

1984年7月大连工学院化学工程系高分子化工专业本科毕业来校任教, 并在职攻读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高分子化学专业硕士学位及东北大学材料与冶金学院冶金物理化学专业博士学位,日本国立群马大学工学部访问学者。主要科学研究方向为导电功能高分子材料与通用高分子材料的改性剂应用。近五年主要从事通用橡胶的性能评价,主持横向课题2项,发表论文3篇,申请专利2项。近五年承担省级教改项目2项,获得省级教学成果1项。

葛铁军,三级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生院院长,辽宁省高等学校优秀创新团队带头人,沈阳市高性能化塑料工程重点实验室主任,塑料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专委会成员,沈阳市塑料产业协会常务副会长、专家委员会主席。专注于高分子材料改性、橡塑共混、热塑性弹性体等材料和工艺研究。公开发表科技文章7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60余项,编写出版专著3部。主持了国家“863” 、重点实验室项目,辽宁省发改委、科技厅、经贸委、沈阳市科技局、经信委等纵向课题和企业委托的横向课题四十五项,获得了多项科研成果。获得“辽宁省百千万工程千人层次”,“辽宁省优秀骨干教师”, “沈阳市五一劳动奖章”,“服务沈阳十大标兵”等荣誉。

石山,1972年生,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讲授《高分子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和《材料专业外语》等课程,为研究生讲授《材料现代研究方法》和《材料结构与性能》课程。主要研究方向为复合高分子微球形态结构控制,功能性高分子/无机微纳米结构材料的设计、制备与应用。先后主持(在研或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以及省部级科研项目多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Soft Matter, The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B, Polymer等国际学术期刊发表SCI收录论文20余篇。

梁兵1968年出生,三级教授,博士生导师。辽宁省高等学校创新团队带头人,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人才,辽宁硼镁资源综合利用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辽宁省非金属矿深加工工程中心主任。1991年毕业于沈阳化工学院。讲授课程:涂料工艺学、聚合物成型加工原理。研究方向:功能高分子、无机非金属材料。项目负责人承担完成国家支撑计划课题、国家产业成果转化项目3项、国家国际交流与合作专项1项。承担完成省级、市级计划项目12项,企业横向课题20项。获省部级技术发明二奖2项、发明三等奖3项,科技进步三等奖7项,获授权发明专利20项,发表SCI、EI收录论文12篇。

黎前跃,1961年生,工学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化工大学工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获工学硕士学位。东北大学工学博士研究生毕业,获工学博士学位。历任沈阳化工大学讲师、副教授、教授,教务处副处长、研究生部副主任、主任,继续教育学院院长等。

主讲高聚物合成工艺学,高分子化学,共聚合反应原理等课程。主要研究液晶高分子材料。参加国家、省、市科研项目多项,获省石化厅科学进步二等奖一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

陈斌,1963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当代化工”杂志编委,九三学社会员。1998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 现主要从事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聚合物共混改性以及水基胶黏剂等领域的课题研究。作为课题负责人先后主持了国家“863”项目及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各1项、省级及横向课题多项。 在Chemistry of Materials、 Composite structures、 Polymer等高水平杂志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EI论文20余篇。2002-2004年在香港科技大学做访问学者研究时从事聚合物/粘土纳米复合材料方向的研究,创立了“粘土淤浆复合法”。制备出具有高度无规剥离结构的环氧树脂/粘土纳米复合材料,解决了这一领域的关键问题。

王重,1964年生,理学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沈阳化工大学材料加工硕士点负责人,主要从事橡胶加工工艺及橡胶高性能化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弹性体》编委

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20余篇论文被SCI、EI收入,发明国家专利40余项,授权20余项。 参加了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研究,参加了一项国家基础研究规划(“973”) 项目的研究,沈阳化工学院博士启动基金一项,辽宁省教育厅基金一项和多项横向课题。

张秀斌,1960年生,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复合材料教研室主任。1987年7月来沈阳化工大学高分子材料教研室工作,1991年5月派往日本大阪市立工业研究所进修,9月回国。回国后,一直在沈阳化工大学高分子材料教研室从事教学及科研工作,在教学方面,为本科生主讲过聚合物成型加工原理,高分子物理,工程塑料,助剂选轮,专业英语,复合材料学等多门课程,为研究生主讲过聚合物共混原理,高分子材料结构与性能,工程高分子物理学等课程,踏踏实实做好教学本职工作;在科研方面,主要研究方向为聚合物共混改性,PVC钙塑及木塑复合材料制品及成型工艺,废旧橡胶无污染挤出再生及循环利用以及先进复合材料制备等,主持并完成辽宁省科委、教育厅及企业委托科研课题12项,发表论文50余篇,为企业解决了多项生产技术难题,为沈阳化工大学赢得了较好声誉。

张永明,1964年生,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教师发展中心主任。沈阳市“五一”劳动奖章,沈阳市“三育人”先进个人。中国硅酸盐学会古陶瓷分委会常务理事,辽宁省硅酸盐学会常务理事。

主讲课程:玻璃工艺学,陶瓷工艺学,特种玻璃,特种陶瓷等。

研究方向:激光基质材料,光功能材料,传统无机非金属材料。在国内外有影响杂志发表Sci、Ei论文20余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7项。

赫秀娟,1962年生,教授。1984年于吉林大学获高分子化学专业理学学士学位;1987年于吉林大学获物理化学专业理学硕士学位;2000年于吉林大学获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理学博士学位;2002.3-2005.1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博士后;2011.9-2012.9日本九州大学访问学者。1987年至今沈阳化工大学任教。主讲高分子物理,高分子材料专业外语,工程塑料,纳米材料,助剂选论,材料测试与研究方法等课程。为辽宁省精品课《高分子物理》课程负责人。研究领域为聚合物的辐射交联与裂解、聚合物的再生与利用、聚合物功能复合材料、纳米碳材料等方面。主持了一项辽宁省教育厅基金项目一项;参加了两项国家863项目研究。

王娜,1977年生,辽宁省特聘教授,辽宁省第十届青年科技奖获得者,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自2005年6月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博士毕业来到沈阳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任教。研究方向集中在高性能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高效环保阻燃剂、水性功能涂料等方面。近几年内先后在各级各类刊物发表论文45篇,25篇SCI收录,20篇EI收录。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项,转让专利5项。2011年获得辽宁省教育厅优秀人才计划第二层次(高校杰出青年学者成长计划)的资助,2012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主持过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厅创新团队项目,中国博士后面上基金,沈阳市科技局国际合作项目,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哈尔滨工程大学开放课题与多项企业的横纵向课题。2009、2011年,获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奖一等奖、二等奖各一次。2014年获得沈阳市专利奖三等奖。

李艳红,1967年生,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2005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无机化学专业,获得理学博士学位。同年,由长春理工大学材料学院调入沈阳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任教。主要讲授材料物理、固体物理、晶体学与X射线衍射分析、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等本科生及一门研究生课程。主要研究方向集中在无机光功能材料、复合光功能材料、纳米材料等。近年来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30多篇,其中15篇被SCI收录,7篇被EI收录;授予国家发明专利三项。主持过辽宁省教育厅,吉林省科技厅,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稀土化学与物理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及与企业合作等课题。2006年被评为辽宁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

樊立萍,1965年生,博士,教授。辽宁省特聘教授,辽宁省教学名师,辽宁省优秀教师,沈阳市优秀科技工作者,沈阳化工大学学科带头人。“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辽宁省重点学科”负责人、“工业环境-资源协同控制与优化技术辽宁省高校重点实验室”主任、“电气与自动化辽宁省省级优秀教学团队”负责人,“电力电子技术省级精品课”负责人;兼任全国石油化工电气技术委员会理事,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分委员会委员。主持完成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基金、国家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等国家级及省市级科研项目10余项,完成省级教改项目5项;获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省精品课1门、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项;主编高校教材6部,其中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1部,辽宁省“十二五”规划教材1部;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3项,发表科研论文80余篇,其中SCI/EI收录50余篇。多次被评为沈阳化工大学优秀教师、优秀共产党员,曾被学生评为“我最喜爱教师”第一名。先后获得“沈阳市科技创新育才天使”、“沈阳市重点项目研发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魏立峰,1962年生,教授,创新创业学院院长。现任中国化工学会化工自动化及仪表专业委员会委员,辽宁省人工智能学会理事,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仪器类等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作为主持人获得辽宁省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主编21世纪规划教材1部,主讲辽宁省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

主要研究方向:(1)嵌入式系统;(2)智能测控技术与装置;(3)无线传感器网络应用。近五年来主持国家、省市级科技项目3项,横向课题10余项。作为主持人获得辽宁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获得中国石化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李元,1964年生,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日本京都大学、东北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辽宁省高等学校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沈阳化工大学学科带头人。中国自动化学会技术过程的故障诊断与安全性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国石油与化学工业电气技术委员会委员员; ACTA AUTOMATICA SINICA、Journal of Control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主要研究方向:1)统计过程控制;2)技术过程监视与故障诊断;3)数据驱动的化工过程质量监控。主持参加国家重点基础研究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海外青年学者合作研究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等。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一部。获辽宁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三等奖;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一等奖、三等奖等。

高淑芝,1968年生,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沈阳化工大学学科带头人,沈阳市第三届百佳科技创新能手,辽宁省优秀科技工作者;辽宁省重点学科“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方向负责人,辽宁省教育厅“葫芦岛聚氨酯产业集群”协同创新基地负责人,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蒸发过程控制与优化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

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并完成了2项辽宁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和3项葫芦岛市科技攻关项目。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5项。作为第一作者,在国内外高水平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SCI检索6篇,EI检索25余篇。作为第一完成人,申请国家发明专利9项,其中授权3项。

宗学军,1970年生,硕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辽宁省百千万人才“百人层次”、 全国石油和化工优秀科技工作者、沈阳高校优秀研究生导师、校优秀科技人才、校精细化工研究院院长、辽宁精细化工协同创新中心、辽宁省精细化工产业技术联盟办公室主任。“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辽宁省重点学科和 “辽宁省化工过程控制技术”重点实验室重要成员。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基金子课题1项、中保国际合作项目1项、省级科技项目2项,作为主要完成人完成的国家863及国家自然基金课题4项,主持30余项横向课题的研究工作。作为项目第一完成人获得2015年中国石油与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二等奖,等省部级科技奖6项,发明专利3项,软件著作权6项,发表论文40余篇。

王庆辉,1972年生,博士,教授,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无线传感器网络、电子应用技术及嵌入式系统,已指导培养各类研究生40余名。作为项目主持人,目前正承担科技部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1项。主持完成辽宁省教育厅项目1项,沈阳市科技局科技攻关项目1项,完成横向课题4项,参与其他省市级科技攻关项目3项。作为第一作者,发表论文总计50余篇,其中,国际期刊、中文核心及SCI/EI收录30余篇。获省级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辽宁省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二等奖1项和大学生科技竞赛省级优秀指导教师称号。

蔡胜年,1957年出生,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讲授运动控制系统、开关电源技术、电力电子技术等课程。主要研究方向:①燃料电池汽车燃料供给最优控制的研究;②基于无传感器位置检测技术的电磁阀故障诊断系统的研究;③电动汽车无接触充电技术的研究及电力变换系统优化设计。完成了辽宁省教育厅以及横向科研课题6项,发表学术论文16篇,申请发明专利1项。与大连力迪流体技术有限公司联合创办了大连力迪—沈阳化工大学电磁技术研究所,为该企业设计开发用于汽车、医疗设备的各类电磁阀、电磁执行器30余项。

符秀辉,1963年生,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本硕博先后就读于东北重型机械学院、燕山大学和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并先后在日本名古屋大学、东京电机大学做访问学者,先后在锦州电控设备厂、辽宁工业大学、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工作,现为沈阳化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测控教研室主任,机器人研究所所长,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学科负责人。主要研究方向:1)机器人控制,2)智能仪器仪表,主讲《机器人学》、《机器人控制》、《虚拟仪器基础》等课程,参与国家863项目“基于网络的仿人型机器人遥控操作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互联网机电系统的实时控制理论和方法研究”,主持“擦地机器人系统开发”等多项横向课题,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50篇。

臧春华1963年生,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曾获选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人选、沈阳市科技先锋、化院学科带头人、化院优秀党员、化院科技先进工作者等称号。

主讲过电路理论、电工学、检测仪表、控制仪表及装置等课程,共参编教科书1本,发表学术论文十几篇,培养硕士研究生若干名。

获省石化厅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沈阳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青岛市高等院校与科研机构转化高新技术成果二等奖1项,沈阳市高校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优秀科技项目奖1项,辽宁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

赵立杰,1972年生,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辽宁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主要研究方向:1)球磨机负荷检测方法和技术,2)污水处理过程建模、控制和优化,3)数据驱动故障诊断技术。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1项,辽宁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基金1项和辽宁省十一五科学规划课题1项,主要参与完成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课题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在国内外期刊和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SCI检索5篇,EI检索30多篇,ISTP检索4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项,软件著作权6项。获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一等奖1次和三等奖2次。

付广艳,1965年生,博士,教授,机械工程学院院长,硕士生导师,辽宁省教学名师,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教学名师,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人才,辽宁省高等学校优秀人才,辽宁省教学团队带头人,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高温专业委员会委员。

主讲《工程材料》、《金属热处理》、《化工腐蚀与防护》、《金属腐蚀原理》及《金属电子显微分析》等课程。获辽宁省教学成果奖三项,主讲的《工程材料》课程被评为辽宁省精品资源共享课。从事金属腐蚀与防护、微晶及纳米晶合金与涂层的制备工艺与性能等研究。完成多项国家、省、市级科研项目,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被SCI、EI收录4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2项。

刘强,1962年生,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机械工程学院党总支书记。

先后主讲10门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年均教学工作量800余学时。发表主要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2篇,被EI收录7篇。主持和参与国家级、省部级、市级、校级科研和教改课题多项,主编和参编教材两部,主持和参与省精品课建设项目两项,获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四等奖1项,辽宁省优秀新产品“金鹰奖”二等奖1项,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优秀教材奖一等奖1项,辽宁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校教学成果奖和教材奖多项。

罗鹏,1958年生,教授,工学博士。主要从事机械设计及理论方面的教学及科研工作。现任职于沈阳化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机械电子工程教研室。发表论文20余篇,取得溴化锂空调制冷方法等多项发明专利。多次指导学生参加创新设计竞赛,取得良好成绩。指导学生完成的智能一体化硬币分来包装机获得2016辽宁省普通高校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一等奖。

朱成实,1962年生,教授,沈阳化工大学研究生导师,工业与艺术设计系主任,辽宁省机械工程学会工业设计分会副理事长,辽宁省包装联合会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

主要讲授自动控制原理、高分子材料成型模具、橡塑设备总论、家具设计与制作、摄影等课程。从事机械设计、工业设计等研究。发表论文多篇,主持省级及横向课题多项。主持筹建“工业设计”新专业,成功申报2个艺术类新专业。

刘桂萍,1960年生,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生物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理事,《化工高等教育》杂志编委,环境工程学报、安全与环境学报、环境科学与技术、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等期刊审稿人。

主讲细胞生物学、微生物学、普通生物学课程。主持和参加完成省级教育教学研究课题7项,发表教育教学研究论文10余篇,主编教材1部获辽宁省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中国化工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1项。研究方向为环境污染的生物治理及资源化、精细生物化工产品的开发与应用。省市级科研项目7项,发表研究论文50余篇;申请专利13项,获授权发明专利9项。

指导学生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国家三等奖1项,辽宁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竞赛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3项和辽宁省首届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创业团队优秀奖1项。获曾宪梓教师奖、“挑战杯”辽宁省优秀指导教师、校优秀学术人才、优秀教师、巾帼建功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孟艳秋,1963年生,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制药工程药学一级硕士点负人。获辽宁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中国石油化工联合会技术发明三等奖一项。辽宁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千人层次人选,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辽宁省教育厅普通高等学校化工与制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华中西医杂志常务编委。

主讲制药工程本科专业“药物化学”、“药理学”等课程,主讲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药物化学专论”、“当代药理学”等课程。主持辽宁省教育厅教学研究项目2项。主要从事天然活性物质的结构改造及抗肿瘤活性、抗感染药物、促智药物的研究。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教育部留学科研启动基金”、 “辽宁省高等学校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等课题20余项,科研进款累计300余万元。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SCI(EI)收录15篇,他引次数476次。指导研究生以第一作者发表的论文进入ESI高被引1%。曾获得全国石油化工优秀科技工作者、沈阳市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沈阳市三育人先进个人、沈阳化工大学先进教师等荣誉称号。

张万忠,1968年生,教授,硕士生导师,制药与生物工程学院院长,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千人层次人才,辽宁省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常务理事,辽宁省食品质量与安全学会理事,曾荣获沈阳化工大学先进教师和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

主讲《生物工程专业导论》、《生物分离工程》、《生物工程工厂设计概论》及生物化工专业研究生《生物分离工程》等理论课程,参编教材1部,主持辽宁省教育厅教学研究项目2项,获沈阳化工大学教学成果奖4项,指导省、校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大赛及动植物标本大赛等项目10余项。主要从事生物分离工程、精细化学品的合成和生物无机化学等方面的研究。获得辽宁省自然科学二等奖和辽宁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各1项,专利5项,主持或参与国家、省、市级及横向课题20余项,发表论文50余篇,SCI收录10余篇。

可成友,1958年生,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本科毕业于沈阳农学院农学系本科毕业,硕士毕业于沈阳农学院遗传育种专业,博士毕业于沈阳农学院。2000年1月受国家留学基金委派到美国佛吉尼亚理工大学生物技术学院留学,2005年12月,在沈阳化工大学任教至今,先后在化学工程学院、制药与生物工程学院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

主讲制药工程专业《药物分析》、《药剂学》及药物化学专业研究生《药剂学专论》等理论课程,主持辽宁省教育厅教学研究项目1项,主持辽宁省科技基金研究项目1项。先后发表论文40余篇。2010年2月,选育的五味子新品种“大红袍”,在辽宁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备案办公室备案。2010年9月-2011年9月年,受国家留学基金委派遣在英国德蒙福特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留学。

邵红,1965年生,博士,教授。现任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党总支书记,沈阳市第九届优秀科技工作者,第七届辽宁省优秀科技工作者。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the Guest Editor fo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otoenergy,沈阳市环境保护协会的常务理事,环境工程杂志社的特约编委,沈阳市大学生绿色环保协会的指导教师。曾获得沈阳市优秀教师、沈阳市三育人先进个人及沈阳市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一直从事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教学、科研工作。主讲“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等课程。曾获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石化协会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近百篇,获授权7项。

张学军,1971年生,博士,教授,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院长,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辽宁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辽宁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沈阳市教科工委优秀共产党员、沈阳化工大学先进教师和优秀共产党员。

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2009年和2011年分别以访问学者和NEDO特聘研究员赴日本国立富山大学进行合作研究。主编《分析化学实验教程》和《无机与分析化学实验》,获辽宁省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主要研究方向为环境化学和环境功能材料。在ACS Catalysis、Fuel、Applied Catalysis A: Gen、Corrosion Science、Catalysis Communication等国际杂志发表论文近40篇,SCI收录30篇;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薛军,1961年出生,毕业于东北大学应用化学专业,硕士,教授,室主任。在环境工程企业工作多年,从事环境规划、工程设计、招投标、可行性研究、产品开发等工作,具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主要讲授水污染控制工程、环境评价、给排水工程、环保设备基础、现代水处理技术、环境管理学等专业主干课程,指导硕士研究生。承担国家省市科研项目8项,教改项目3项;获国家专利6项,获部级三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发表科研教改论文三十余篇,出版著作一部。指导本科生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取得优异成绩,被评为学校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研究方向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处理及回用技术研究。

陈未如,1963年生,教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研究生导师,国际教育学院院长。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入选者,辽宁省计算机学会常务理事,沈阳市铁西区政协常委,辽宁省、沈阳市科技咨询专家。

1985年大连工学院计算机系本科毕业,1988年东北工学院计算机专业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1988年1月始在沈阳化工学院任教,至今已有28年,先后培养了近40名研究生,包括两名联合培养博士生。

主持研发大型控制系统组态软件、嵌入式操作系统、考试系统软件,完成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课题;提出结构关系模式挖掘思想,开展软件工程理论和方法研究;近年开始从事大型化工过程仿真系统软件的研究和开发。公开发表论文百余篇;曾获原化工部、辽宁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高巍,1965年生,现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兼党总支副书记,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辽宁省教学名师,获得沈阳市教科工委优秀共产党员、 沈阳化工大学优秀共产党员、沈阳化工大学优秀教师等称号。全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辽宁考区)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化工学会信息技术应用专业委员会委员,辽宁省计算机基础教育学会理事。

主讲《分布式数据库》、《算法与数据结构》等课程,主持和参与各类教改项目20余项,主编出版教材15部。获辽宁省精品教材1部,辽宁省“十二五”规划教材1部,辽宁省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辽宁省精品课《大学计算机基础》负责人。研究方向为智能信息处理、信息融合等,发表论文50余篇,EI检索20余篇。完成了省教育厅及横向科研课题10余项。获得了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王军,1978年生,中国科学院博士,教授,英国DeMontfort大学访问学者,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博士后,现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研究生导师。中国计算机学会YOCSEF沈阳副主席,教育部学位中心硕博论文评审专家,科技部国家科技专家库专家,辽宁省网络工程专业评价评审专家,省高等学校优秀班主任(导师)标兵,省优秀指导教师,市优秀研究生导师。主持和参加国家级重大项目、863项目等5项,省自然基金等省级项目十余项。国内外发表论文40余篇,SCI、EI收录20余篇。获专利10余项,软件著作权30余项,省、市学术成果奖7项。参与的EPA项目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主讲的《物联网技术》被评为省级视频公开课。先后指导研究生、国际留学生三十余人。

张展,1969年生。2004年毕业于辽宁大学国民经济学专业,获经济学博士学位。2010年东北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站出站。教授,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科技部科技专家库专家,辽宁省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共辽宁省委、辽宁省人民政府中青年决策咨询专家,辽宁省百人层次、千人层次,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中青年骨干教师,沈阳高校优秀研究生导师。辽宁省教育厅管理科学教执委委员。中国管理科学与工程学会理事、中国工业经济学会理事、辽宁管理科学研究会副理事长。民盟辽宁省委经济委委员,民盟沈阳市委高教委副主任。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教育部一般项目等各类课题3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1部。获得各种奖励10余项。讲授课程:管理科学研究方法、产业组织理论、技术经济学、创新性思维与创新方法等。

方真,1962年生,县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第二届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学科评审组专家。沈阳化工大学第三批校级重点(培育)学科带头人,沈阳化工大学第四届学术带头人。东北财经大学获学士学位,南开大学获硕士学位,曾在澳大利亚TAFE托伦斯谷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学习。讲授管理学等本科课程,讲授现代公司理论等研究生课程。主持辽宁省教育厅等教改课题6项,获得辽宁省教学成果三等奖1项。主编教材7部。研究方向为企业管理战略,管理创新。发表(EI 期刊检索等)30余篇论文。主持辽宁省社科基金等省市级课题20余项。

马宝珠,1964年生,管理学硕士,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成本会计理论和教学方法,主讲《基础会计》、《财务管理》、《会计制度设计》、《成本会计》等课程,编著教材2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主持、参与完成了《潜力行业与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关于辽宁省行业协会现状及改革发展的研究》等多项课题研究。获省“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项目特等奖,省教学成果三等奖;获校级教学成果二项;沈阳市社科联优秀成果一项;荣获“校先进教师”、“校‘巾帼建功’先进个人”、“沈阳化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最受学生喜爱的十佳教师”称号。

王福英,1967年生,会计教研室主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主讲《初级会计学》、《财务管理学》、《会计制度设计与实务》等专业课程;主持校精品课程1门;编著教材2部;曾荣获辽宁省教育教学成果三等奖1项,沈阳化工大学教学成果奖3项。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获国家银奖2项,铜奖5项,省级奖项数10项。主要研究方向为会计理论和实务、公司财务管理。围绕研究方向主持和参与完成省、市、校级课题近20项,发表相关研究论文30余篇。曾荣获“辽宁省优秀创业导师”、“沈阳化工大学课程名师”、“沈阳化工大学先进教师”、“沈阳化工大学‘巾帼建功’先进个人”等多项荣誉称号。

王文荣,女,1967年生,沈阳化工大学金融系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辽宁省银监局阜新监管分局监管顾问。自1989年7月毕业以来一直在高校从事金融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主讲课程包括货币银行学,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中央银行学、金融风险管理、金融产业经济学等近10门课程,主编教材3部,出版专著1部,主持省级、校级教改项目10余项,获校级教学改革成果奖3项。主要科研方向为地方金融与投融资环境优化、金融产业组织与产业结构,近年来围绕研究方向发表学术论文“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与沈阳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研究”等论文20余篇,主持参与“金融支持与辽宁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助推沈阳经济区金融一体化”等省市各类科研项目10余项。

陈晓东,1964年生。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教授,研究生导师。辽宁省社会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共辽宁省委省政府中青年决策咨询专家;辽宁省教学名师,辽宁省新世纪中青年“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培养工程”人才;辽宁省大学生科技创新优秀导师。沈阳化工大学国家社会工作人才培训基地主任,辽宁省首家专业社工机构乐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法人。毕业于东北大学科技哲学与社会学硕士,曾在英国学习社会学专业;主要从事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社区发展与社会工作等教学与研究。主持国家省市级课题20余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合著出版著作和教材6部。 获辽宁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指导大学生“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和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大赛多次获得国家银奖、铜奖和辽宁省特等奖等。

刁元东,1962年生,教授。本科毕业于吉林大学电子科学系、硕士毕业于中科院金属所。历任基础部副主任、主任、国有民办分院院长、党委办公室主任、人事处长、工会专职副主席,现任党委组织部长。长期讲授《大学物理》、《大学物理实验》等基础课程,并为留学生用英语讲授《College physics》等课程。留学生来自亚非等不同国家,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生活、学习习惯不同,纪律性、自我约束不强。教学中针对留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加强引导,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取得了一定成绩。发表《Hydrogen traps of dislocations and grainboundaries in Fe-3%Si alloys》,《 晶粒大小与纹理对Mg-3Al-1Zn屈服不对称合金的影响》和《流水作业调度问题优化结果和数值模拟》等论文数十篇。相关文章发表在SCI刊源的杂志上。

冮铁臣,1962年生,教授,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物理系,先后担任沈阳化工学院基础部副主任(主持工作)、沈阳化工学院数理系主任、监察审计处处长、人事处处长,现任沈阳化工大学工会专职副主席。曾获沈阳化工大学优秀教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主讲大学物理、大学物理实验、近代物理实验、物理学史等课程;主编教材《大学物理》、《大学物理实验》、《大学物理解题指导》三部;曾获得学生最喜爱的老师称号。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2项,省自然科学基金、省教育厅等省级项目7项。发表各类论文20多篇,获得科研成果奖励3次。

Copyright© 2019-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沈阳化工大学 党委教师工作部 人事处